中国白酒在英语里该如何表述?近日,记者随“‘一带一路’中外媒体跨境采访调研行”的同行在五粮液集团采访时,有关负责人给出答案:近年来,有关白酒的英文研究文献都趋于使用白酒的汉语音译“bai jiu”。“朗姆、伏特加等名酒的专用通名都来自于原产国语言,为什么中国白酒就不能用汉语名走向世界呢?”
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产量的比例近40%,但国际市场的份额却不到8%。白酒如何融入世界,是中国酒业当前普遍面临的“痛点”。解决这一个难题,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工艺、营销、贸易等产业链上的方方面面。与国内高校联合构建全球首个白酒语料库、合作编辑中华白酒文化汉英词典,以打通语言障碍为抓手,五粮液集团正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索。“这真是奇妙的‘化学反应’!”一位随行的外国记者这样感叹。
记者不由联想到一则颇具“喜感”的新闻:近日,《牛津英语词典》 收入了一个词条“add oil”,其含义,正是汉语中用于鼓励的“加油”。在英语里,“加油”当然有更地道的表达。此外,与“好久不见”等字面翻译完全对应的“中式英语”,也早已被收入该词典。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慢慢的变多的“中式英语”被权威的英语研究机构认可,显示的是中国文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理解和认同,也见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观摩这种互动,不单单是通过英语这扇窗。当前,“汉语热”风靡世界。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从2009年到2015年,美国中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翻了一番;法国10年间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人数翻了四番,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在德国,汉语已经是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2016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据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从2004年的近3000万增长到了1亿。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白酒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白酒要想真正走出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持续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也是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宦翔)
封坛酒已不再是新名词了,随着各家酒企纷纷推出封藏和封坛活动,一度是奢侈品的封坛酒,慢慢的受到消费者重视。汾酒是中华酒文化的典型代表,拥有悠久的酿造历史、深厚的文化渊源、卓越的清香品质,代表中国白酒首次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名酒的符号。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和记者说,作为中国酒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五粮液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引领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这次带来的提案也是围绕如何进一步快速推进中国白酒国际化发展的建议。优质低度白酒也代表着中国白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代表着中国白酒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白酒消费的方向,也代表着五粮液开启“二次创业”、进军千亿集团的战略视野。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曙光7日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中国白酒产量占全球烈性酒40% 市场占有率不足8%,记者不由联想到一则颇具“喜感”的新闻:近日,《牛津英语词典》 收入了一个词条“add oil”,其含义,正是汉语中用于鼓励的“加油”。白酒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白酒要想真正走出去,与中国文化软实力息息相关。
。